電影短劇化
這些看各國類型片長大的新一代創作者,身上又沒有包袱,他們各個都有產品經理的意識,願意跟隨市場,服務觀眾,製造快銷品。
他們知道習慣了刷短視頻、刷短劇、刷熱搜的觀眾的類型需求,於是,電影也變得短視頻化、短劇化,話題、情緒先行,邏輯次之。這種特質在《雲邊有個小賣部》《默殺》這兩部暑期檔獲得成功的電影上體現地尤為明顯。
《雲邊有個小賣部》敘事又亂又差,但它的抓馬和煽情對一部分觀眾有效,上映20天賣了近5億,是目前的暑期檔票房第二。
《默殺》的主題本是校園霸凌和沉默殺人,但創作者把性侵、家暴、虐待兒童、復仇等能調味的猛料都加了進去,把罪案、懸疑、驚悚、動作類型玩了個遍。
張鈞甯飾演的女主角又是被家暴,又是對孩子施暴,最後為了孩子和王傳君的角色拚命,又是追兇,又是飆車,又是打鬥,所有功能都集中在她身上。張鈞甯演得也很用力,苦情隱忍又殘忍瘋狂。但觀眾很難在她身上找到落地的心理邏輯。
在暴力這個主題上,導演不吝嗇用強視覺刺激去展現施暴者的惡,受害者的慘,復仇者的狠,但這種惡背後的動因鋪墊顯得很潦草,只要結果有效,可以不管過程。
可以這麼說,《默殺》一方面讓你覺得它是在關注現實,引人反思,發人深省,一方面它讓人物脫離了現實的功利性又讓你覺得它是在赤裸裸地凝視弱者,消費弱者,利用題材,給人一種又爽又噁心的觀感。
但它贏在目的明確,簡單粗暴,類型化地很徹底。
這種成功,在今年好片稀缺的暑期檔,讓人很難真心讚譽,但也很難挑剔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