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一戰成名
趙奢把趙國富國強兵的前提條件滿足後,在眾將畏戰時他卻敢請命出戰,如此這個掌管賦稅的趙奢很難不讓人眼前一亮。
戰國時期,秦國向多國進攻,而趙國的閼與地區也被秦國圍困。這時這個大麻煩就只有等著趙惠文王來解決了,於是趙惠文王召來了廉頗、樂乘等將領,他們的能力放在趙國數一數二,他們說「難救」,又有誰敢上前一戰呢?
而且要知道秦軍派出的還是曾擊敗過山東六國的隊伍,這一次也勢必是抱著很大的決心要奪勝仗而歸。
見狀,廉頗等將領也認真分析了局勢,最後因為此地道遠又險狹便沒有實質性的意見,甚至以難救為由畏戰。但在趙奢看來,弱勢卻是利勢,而且還是「可救」的。
於是趙王選擇相信趙奢,便派給了趙奢兵馬,由他來領兵作戰,而且趙奢還附加了一個條件,那就是一切行動聽他指揮,就連趙王都不能干涉。
就這樣趙奢便帶兵出戰了。當然趙國在觀察著秦國的情況,秦國自然也在觀察著趙國的舉動,畢竟對於他們攻打閼與來說是個很大的威脅,勢必得警惕起來。
而趙奢首先做的就是放鬆他們的警惕,所以趙奢出兵後沒有急急忙忙的趕到閼與支援,而是在行軍三十里地後便安營紮寨了。在秦軍看來就是趙軍在畏縮前進,這樣的兵力也就不足以畏懼。
而後警惕減小,也就沒有把他們放在眼裡,反而繼續去針對閼與了。這一情況對於趙奢來說只好不壞,而且就是他想要的效果。
隨後時機到了,趙奢再次下令,全力趕路到距離閼與五十里的地方,不久就成功占領了高地,等秦軍反應過來,只能說為時已晚。
正在全力圍攻閼與的秦軍被打得措不及防,意識到趙奢的威脅後,秦軍即刻調轉了攻打的方向,但是趙軍占據了利勢地理位置,最後秦軍只能大敗。
要知道秦軍當時的戰鬥力極強,廉頗等名將都不敢貿然出戰,卻讓趙奢成功解決,趙王對趙奢只能是論功行賞,並將其封為了「馬服君」。
三、不信趙奢得不償失
僅此一戰,趙奢的戰國名將位子成功坐穩,讓一度鮮少有敗績的秦國嘗了一次吃敗仗的感覺。
而且這時的六國無一不對秦軍的虎狼之師畏懼不已,哪一國若是要與秦軍對抗,勢必需要慎重考慮,而趙國派出的趙奢卻是主動上陣,此前掌管的還是賦稅的職務,任誰看了不得不說一句了不起。
如此有這些前提條件在,趙奢一戰成名是必然的。
趙奢的軍事能力不僅限於此,他的聰明後來也有發揮,只可惜各有各的看法,趙奢的建議並沒有被採納,最後趙國只能是得不償失。
除了秦軍的威脅,趙國和燕國之間的交戰也是長期的。由於燕國派出了大將了,自然平原君也就想著利用對燕作戰熟悉的大將出戰,但是趙國沒有,齊國有。
為此他就想出了讓出三城,借用齊國的大將田單,這樣他們的優勢也就更大了一些。但是趙奢則認為田單並不靠譜,畢竟是齊國的將領,怎麼會拼盡全力為趙國作戰,最後反而趙國和燕國的軍力會被消耗。
可惜趙王早已採納,以趙奢的影響力還是不足以改變最後的安排的。果不其然,田單最後攻下的也只不過是三城罷了。
結語
趙奢看似是抓住了一次機會,但其實所有人都不敢的情況下,趙奢不上陣恐怕只有吃敗仗的可能,所以趙奢一戰成名絕非僥倖,而他在軍事上可謂是運籌帷幄。
如此他在強大的對手秦軍面前打了勝仗,自然也就沒有人敢質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