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帝一看,覺得十分滑稽好笑,也放下了對董偃的擔憂。隨後,漢武帝吩咐宮中其他下人,讓他們給董偃準備一套像樣的衣服。
董偃大喜,但館陶公主的丈夫,可就有苦說不出了。畢竟這樣一來,就相當於漢武帝默認了館陶公主和董偃的關係,自己這個駙馬,也就名存實亡了。
在這之後,「綠帽子」也就跟「出軌」掛上了鉤。只不過在這最初的版本里,「綠帽子」並不是被出軌者戴的,而是「小三」。
說到這,新的問題就來了:為什麼董偃要顯示自己的地位低下,就選擇了綠色的帽子呢?
為什麼是「綠」帽子
大家都知道在我國古代,衣服的顏色可不是能隨便選的。
如果你是個清朝平民,某天心血來潮,穿著自己喜歡的明黃色衣服出門逛街,那不但能收穫相當高的回頭率,「砍頭率」也能達到100%。
由於物資的匱乏,古代沒有多少染料可用。衣服的顏色,就成了一種封建社會區分階級的重要手段。
董偃選擇的綠色,實際上是一種「卑賤之人」的象徵。
在唐朝時期,顏色的尊卑等級進一步細化。
唐朝學士孔穎達將顏色分為了兩大類:「正色」和「間色」。其中,黑、白、黃、赤、青為「正色」,而紅、綠、紫、碧、騮黃為「間色」。
唐朝統治者認為,「正色」是天地間的顏色,代表尊貴;而「間色」就比較「雜亂」,是低賤的象徵。
這種「正色」和「間色」的區分,在我國影響非常深遠。以至於到了民國建國之初,民國政府還用了五大「正色」共同組成的「五色旗」作為國旗,象徵民族共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