瓊瑤對此似乎並不滿意,她在後來發布的文字中,多次表露過「這段感情不值」的評價。
由此可見,晚年的瓊瑤一直被負面情緒包裹著,而輿論的反轉更加重了她的負面情緒。
極少受挫折、且一直沒有安全感的瓊瑤最終想到了自殺,她在用這種方式宣洩自己的不滿。她不滿的是什麼?第一次自殺,她不滿的是母親對自己的辱罵;第二次自殺,她不滿的是語文老師對自己示愛的拒絕;而這最後一次自殺,她不滿的內容,實際已被她寫在遺書中了,她說:
「上蒼對於生命的過程,設計得不是很好。當人老了,都要經過一段很痛苦的『衰弱、退化、生病、出入醫院、治療、不治』的時間,這段時間,可長可短,對於必將老死的人,是多大的折磨!萬一不幸,還可能成為依賴『插管維生』的『臥床老人』!我曾經目睹那種慘狀。我不要那樣的死。」
由此可見,這最後一次,她不滿的是:平鑫濤繼子女當初為平鑫濤的治療問題,而與她發生的爭執。她要用這種極端的方式,表示:自己當時堅持放棄對平鑫濤治療,不是因為不愛他,而僅僅是因為自己的「尊嚴死」的生死觀。
換句話說,某種程度上,瓊瑤是死於早年的這段充滿著糾葛的愛情。她的第二次自殺,和第三次自殺,歸根到底,都是愛情埋下的誘因。
用自殺宣洩不滿,是弱者的所謂「抗爭方式」。可這樣的抗爭,終究是怯懦,而不是勇敢。而這怯懦,是瓊瑤性格註定的結果。它們都是她對愛情不滿的宣洩方式罷了。
瓊瑤之死的背後原因,可用一句話概括:「阿里山的神木能成為神木,不是一千年後才知道的,而是一發芽時就註定了」,瓊瑤之死,也在最初就已被註定。
最後,願瓊瑤真如她所說:已「擺脫了逐漸讓她痛苦的軀殼,「翩然」 的化為雪花飛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