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終遺憾離開了人世,那時候的孫蜒才不過20多歲,女兒年紀輕輕就香消玉殞,這或許成了盧慕貞心中永遠無法釋懷的遺憾。
可是這個遺憾還沒緩過神,就收到了丈夫孫中山要離婚的消息,盧慕貞的遭遇,任誰聽了都會感到動容。
盧慕貞出生在廣東香山縣的一個普通家庭,盧慕貞的父親盧耀顯,早年漂洋過海到檀香山謀生,在那裡經營商業,家境一度殷實。
盧耀顯雖身在異國他鄉,卻依舊秉持著傳統的教育觀念,對子女的教育頗為重視,盧慕貞自幼接受傳統的中式教育,學習女紅、禮儀等。
可命運偏偏喜歡捉弄人,盧慕貞的父親盧耀顯不幸因病早早離世,原本還不錯的盧家家境,就像斷了線的風箏,漸漸衰落下去。
1885年,在旁人的熱心牽線搭橋下,18歲的盧慕貞和19歲的孫中山在香山縣翠亨村喜結連理。
這樁婚姻,完全是按照傳統規矩來的,遵循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雙方長輩做主就把婚事定了。
但是此時的孫中山早已受到西方先進思想的洗禮,對封建禮教滿是牴觸,尤其是對包辦婚姻這種習俗,心裡頭特別不樂意。
但出於對父母的敬重,同時經濟尚未獨立的他,最終還是接受了這門婚事,儘管孫中山在不喜歡這個妻子,但是在後來的相處中也讓孫中山看到了盧慕貞勤勞、刻苦、賢惠的行為和品德。
孫父年事已高,身體又不好,而且比孫母大了整整15歲,盧慕貞作為兒媳,盡心盡力地照顧著公爹。
她每天都會親自端來湯藥,一勺一勺地喂給公爹喝,後來老父病情加重,盧慕貞更是日夜守在病榻前,一步都不肯離開,悉心照料。
直到孫父在孫盧結婚三年後離世,盧慕貞的這份孝心始終未改,孫中山聽聞這些事後,內心深受感動。
孫中山在外求學時,盧慕貞心裡一直牽掛著他,她不僅把這份牽掛放在心上,還付諸行動,常常為丈夫縫製新衣、做新鞋。
每次孫中山回家,盧慕貞都會拿出早已準備好的一套新衣和一雙新鞋給他,不僅如此,孫家其他家人的穿戴,大多也都是盧慕貞親手縫製的。
盧慕貞不僅孝順公婆,對遠行的丈夫關懷備至,還十分注重待客之道,有一回,一位基督教牧師到翠亨村傳教,孫中山把他請到家中交談、留宿。
孫父孫母對此有些反感,盧慕貞便輕聲細語地勸慰公婆,讓他們別為難客人,還熱情地招待牧師。
牧師離開時,對盧慕貞讚不絕口,鄉親們也都稱讚她「孝敬賢淑」,名聲傳遍了整個鄉里。
1891 年 10 月 20 日,盧慕貞迎來了她與孫中山的第一個孩子 —— 兒子孫科的誕生。
孩子的降臨,給她平淡的生活帶來了無盡的喜悅與希望,也讓她身上的責任愈發沉重。
同年7月,孫中山以優異成績從香港西醫書院畢業,由他設計的新居也在翠亨村落成(即現在的孫中山故居),盧慕貞搬入大門左邊的房間居住。
這段時期,孫中山在澳門、石岐、廣州行醫,經常回家,1894年,長女孫蜒在翠亨村出生。
1895年,廣州起義以失敗告終,孫中山成了清政府的眼中釘,遭到通緝,不得不流亡海外。
這飛來橫禍也連累了盧慕貞和家人,讓他們瞬間陷入艱難處境,為了躲避清政府的殘酷迫害,在興中會會員陸燦的援手相助下。
盧慕貞帶著64歲的婆婆楊太夫人、4歲的兒子孫科,還有年僅1歲半的女兒孫娫,匆匆踏上了逃亡之路。
她們先是逃到香港,隨後又遠渡重洋,前往檀香山,投奔孫中山的哥哥孫眉,在檀香山的日子裡,盧慕貞依靠孫眉的接濟,艱難地維持著一家人的生活。
她每日忙得像個不停歇的陀螺,既要悉心照料年幼的子女,從吃喝拉撒到日常起居,事事都要操心。
又要操持家中里里外外的大小事務,柴米油鹽、人情往來,每一件都容不得半點馬虎。
生活的重擔沉甸甸地壓在她肩頭,可她始終咬牙堅持,從未向孫中山吐露過一句抱怨。
在她的用心教導下,孫科、孫娫和孫婉慢慢長大,她雖讀書不多,卻深知教育對孩子有多重要。
她常常親自教孩子們讀書識字,給他們講述一些傳統的故事,培養他們的品德和修養,孩子們也十分懂事,在艱苦的環境中相互扶持,茁壯成長。
隨著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孫中山就任臨時大總統,盧慕貞也得以前往南京與孫中山團聚,她也由此成為了中華民國的第一夫人。
在南京的日子裡,盧慕貞悉心照顧孫中山的生活,從不拋頭露面,那種中外貴賓如雲似海的各種政治場合,對自幼纏足梳髻的盧慕貞來說,與其說是一種無上尊榮,倒不如說是一種精神上的累贅。
「第一夫人」這個在外人眼中無比榮耀的頭銜,並沒有給盧慕貞帶來多少實實在在的快樂,她心中或許有著旁人難以體會的複雜滋味。
長期的傳統教育,使她與孫中山在思想和觀念上存在著巨大的差異,她不適應政治場合的交際,也無法真正理解孫中山所追求的革命理想。
在南京僅僅住了 20 多天,盧慕貞便將孩子們留在孫中山身邊,自己回到了老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