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家群分享了自己吃海底撈的照片,媽媽忽然回復道。
【你還挺會享受的,我們在家就只吃吃稀粥。】
【看樣子還是錢太多了。】
沒過兩天,我的生活費直接由 1500 降為了 500。
我本以為是自己不懂事,心生愧疚,直到看到妹妹在朋友圈炫耀:
「媽媽說,女孩子就該出來見見世面。」
那家海鮮火鍋店,人均就要 1000 元。
01
【恭喜寶貝這次學習有進步哦!再接再厲。】
媽媽在妹妹朋友圈的回覆更是刺痛了我。
我一氣之下,在小家群里發出了質問。
【為什么妹妹考試不及格,你們能帶她去吃人均一千的火鍋?】
【而我比賽拿了第一名,吃一頓不過幾百塊的海底撈,就要被陰陽怪氣,還要被砍掉生活費?】
【媽,你告訴我,這到底是什麼道理?】
這些堆積在我內心已久的話。
此刻噴涌而出。
大學本就是在一線城市。
之前 1500 元的生活費已經很是拮据。
早餐 5 元,中飯和晚飯每餐在 15 元左右。
光是吃飯一個月就要花費 1000 元左右。
平時還需要購買一些日用品,牙刷,洗髮露,......
即使每次這些我都挑打折的買,每次還是買的最大桶,這種也需要 200 左右。
還有話費,水卡,書籍,常常到月底就所剩無幾。
平時室友們出去逛街唱歌,我只能藉口說要去圖書館。
因為她們一次聚餐的錢,就是我一個星期的飯錢。
而妹妹一頓飯,就要花費好幾千。
憑什麼呢?
對話框里的媽媽卻只發來一個輕飄飄的驚訝表情。
【你不是比賽有 2000 塊獎金嗎?】
隨後,話鋒一轉。
【這麼點事你記這麼久,從小到大對你的好,供你吃給你穿,你倒是忘記得一乾二淨了!】
【真是養出個仇人來!】
沒一句是我想看的。
沒有解釋,沒有愧疚,只有一次次的指責,和養育之恩的綁架。
可是,是我讓他們生的我嗎?
妹妹的語音信息突然跳了出來,聲音綿軟。
【姐姐,你別生氣啦。爸爸媽媽吃火鍋的時候還說,下次等你回來,我們一家人一起去吃呢。】
這拙劣的謊言更是把我氣笑了。
她那麼無辜,那麼善良,那麼懂事。
可更是像一記耳光,重重扇在了我臉上,襯托出我的不堪和可笑。
我試圖發出最後的嘶吼,指尖都在顫抖。
【那你們當初就別生我啊!】
【就只生一個妹妹不就好了嘛!】
發送成功後,我仿佛全身的力氣都被抽干。
一想到接下來他們的回覆,更是喘不上氣。
我抬起發抖的手,沒有片刻猶豫,按下了那個紅色按鈕。
【你已退出幸福小家群聊。】
可我絲毫沒有想像中的暢快,而是巨大的悲傷和恐懼。
02
小時候,他們在外面打工,便以沒有時間照顧我為由。
將我放在了爺爺奶奶家。
偶爾逢年過節,便會寄來一些城裡的零食,或者是時興的衣服。
可衣服,不是大了,就是小了。
即使是這樣,我還是很興奮。
4 歲那年春節,他們將我接回了城裡的家過年。
我躲在奶奶身後,死死拽住她的衣角,用著家鄉話怯怯道:
「俺不認識他們。」
媽媽卻皺起了眉,轉頭向爸爸,語氣是毫不掩飾的失望:
【看吧,這孩子和咱們一點都不親了,一身土氣,還是得帶在自己身邊養啊。】
那時我讀不懂她眼裡的嫌棄。
讀不懂奶奶布滿老繭的雙手為何侷促地搓著衣角。
讀不懂我們和這個亮晶晶的家,格格不入。
後來,妹妹出生,家裡條件也好起來了。
媽媽毫不猶豫就辭去了工作,做起了全職母親。
妹妹的童年,更是我從未見過的模樣。
是周末必去的兒童樂園,是撒個嬌就能得到的洋娃娃,是飯桌上永遠會有她最愛的油燜大蝦,而她一句「不喜歡」,就可以任性地推開那盤青菜。
而我呢?
我的童年是山野間的塵土,是奶奶的灶台,是行李箱裡那些永遠不合身的,來自遠方的禮物。
就如同被我珍藏起來的曲奇餅乾,鬆軟,又潮濕。
我開始無法控制地厭惡那個天真爛漫的妹妹。
她擁有的每一份寵愛,都在映照爸爸媽媽對我的忽視。
直到很多年後,我才明白,那種情緒叫作,嫉妒。
是的,我嫉妒她
她天真,爛漫。
我則是她的反面,陰暗,扭曲。
而第一次聽到這個形容詞,也是在媽媽的口中。
初中時,老師因我孤僻,不合群找她談話。
辦公室里,她當著我的面,對老師輕描淡寫地笑道:
【老師您別見怪,她從小性子就是這樣,有點陰暗扭捏,不像她妹妹,陽光大方。】
那四個字,永遠燙在了我十三歲的心上。
很多年以後,我假裝無意和媽媽再次提起這件事。
她卻像是聽到天方夜譚,立刻拔高音量反駁道。
【這怎麼可能?】
【我怎麼會這麼說自己的孩子呢。】
那一刻我徹底明白了。
也許在她心裡,她的孩子就只有妹妹吧。
03
此時,手機突然震動,螢幕上赫然顯示著爸爸。
我愣了幾秒,深吸一口氣,接通了電話。
「妍妍啊……」
他停頓了片刻,繼續道。
「你媽媽那時候還年輕,帶你也沒有經驗啊,你……也多體諒體諒媽媽,好不好。」
「爸爸給你打了 4000 塊,別虧待自己,去和同學們吃點好吃的。」
爸爸在這個家裡,向來扮演著沉默的和事佬。
他會在媽媽對我疾言厲色後,私下拍拍我的肩,說「你媽就那脾氣,別往心裡去」。
會在飯桌上,將我偶爾提及想吃的菜,默默推到我面前。
想起這些,和手機上到帳的 4000 元。
我喉嚨有些發緊,鼻腔酸澀,情感剛要傾瀉而出。
話筒里那頭的爸爸,卻話鋒一轉。
「還有,你趕緊買個禮物給你妹妹道歉。」
「她在家裡哭了好久,說是因為她,你和媽媽才吵架的。」
「哎,你妹妹從小就善良,總把錯往自己身上攬。」
呵呵。
原來這通電話,這四千塊,從來不是為了來與我講和,而是為了妹妹。
我那份剛剛升起的,可笑的期待。
在他這句輕飄飄的話中,碾得粉碎。
我對著話筒,使出渾身力氣,聲音尖利到自己都陌生。
「不用你們的施捨!」
隨後掛斷電話,轉帳。
眼淚卻突然洶湧而出。
憤怒,不甘,委屈。
我想要得到他們一點點的偏愛。
即使不是偏愛,也可以和妹妹一樣多。
每次妹妹的朋友圈下面總會有媽媽的評論和點贊。
妹妹在群里發個自己做的手工,也能收穫滿屏的追問和讚美。
而我發在群里的消息,得到的不是吐槽,就是石沉大海。
朋友圈更是被直接忽略。
為什麼呢?
我甚至懷疑也許我根本不是爸爸媽媽親生的。
我拚命努力,證明我比妹妹優秀。
想要得到多一點點的關注。
可即使我考上頂尖的 985,換來的只是媽媽一句冰冷冷的「還挺厲害,但是別太驕傲」。
然後她端著牛奶和水果,自然地走進了妹妹的房間。
牆壁上映照著我的黑色影子,如同一個小丑。
04
接下來的日子,我拼了命地賺錢。
我不想再為了一點生活費,向他們搖尾乞憐。
我更渴望有一個完全屬於自己的房子。
哪怕很小,能放下我所有喜歡的書和喜歡的玩偶。
而不是房間裡堆滿了家裡的雜物。
那些雜物,媽媽說是我們從小到大的東西,卻幾乎都是妹妹的。
我報名了學校的勤工儉學,在食堂收盤子,刷碗。
我接了學姐推薦的家教,每晚坐一小時的公交,穿過大半個城市去給一個初中生講題。
我還開始在寫作平台敲下一段段文字,用微薄的稿費,壘砌我的尊嚴和希望。
那天,我收到了第一篇過稿的郵件通知。
我難得地,將這份喜悅分享在了朋友圈。
幾分鐘後,媽媽點了一個贊。
又過了幾分鐘,她竟然留言了:【妍妍很厲害啊。】
緊接著,她的簡訊跳了出來:【過幾天回家吃飯嗎?】
我知道,過幾天是她的生日。
我的購物車裡,那條柔軟的羊絨圍巾已經躺了很久。
是媽媽曾隨口提起喜歡的品牌。
她這是在……向我低頭嗎?
我攥著手機,指尖反覆摩挲著螢幕,最終還是深吸一口氣,回復了五個字:
【到時候看吧。】
那邊沒有卻沒有再回復。
我了解她,這已是她能做到的極限。
可她不知道,這個家裡,最像她那股倔強脾氣的,恰恰是我。
05
最終,我還是回去了。
提著那條精心包裹的羊絨圍巾,一路上心中滿是忐忑與一絲自己都不願承認的期待。
我想著,見面時該說什麼,是假裝若無其事,還是該為上次的爭吵道個歉?
或許,我們之間真的有冰釋前嫌的可能。
走到家門口,卻發現大門緊鎖。
一種不祥的預感悄然爬上脊背。
我撥通了妹妹的電話,詢問她們去哪裡了。
妹妹的語氣里滿是驚訝,背景是呼嘯的風聲。
「姐?你怎麼回來了?」
「我們來新疆旅行啦!」
「……」
身體里的血液仿佛瞬間凝固。
新疆……我曾那麼嚮往地提起,想去看一眼真正「風吹草低見牛羊」的壯闊,卻被媽媽一句「小區草坪不夠你看?真是不知柴米貴!」狠狠堵了回來。
從此,我將那個夢想深深埋藏,再未提起。
電話那頭,傳來媽媽熟悉而又陌生的聲音。
「甜甜,快過來,媽媽給你在這棵胡楊樹下拍張照!真好看!暖寶寶貼了沒?別凍著了!」
「媽,姐好像回家了,進不了門。」
我清晰地聽見媽媽隨口的回應,帶著一絲被打擾的不耐:「哦,我還以為她不回來了呢。」
電話不知何時被掛斷。
世界陷入一片死寂。
他們又一次把我忘記,一次,一次,又一次。
06
就在此時。
手機螢幕忽然亮了起來,家族群里彈出了一條消息。
姑姑:【這照片拍得真好看啊!】
下面緊跟著一張截圖,是妹妹朋友圈的九宮格。
正中央是一張全家福,媽媽戴著生日帽,笑容燦爛,爸爸摟著她的肩膀,妹妹則是俏皮地挽著她的胳膊。
背後是遼闊的雪山,湛藍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