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承疇畫像。圖源:網絡
皇太極得知前線吃緊,心急如焚,甚至「憂憤嘔血」,但還是趕緊調集可供差遣的人丁,帶病親征,極大地鼓舞了士氣。隨後,皇太極命八旗勁旅切斷松山和杏山之間的糧草供應。在糧草不濟的劣勢下,洪承疇率領的13萬大軍不到十天就潰不成軍,困守在松山城。
不久後,松山城破。崇禎皇帝以為洪承疇已經「殉國」,不禁震悼痛哭,說:「我不曾救得承疇。」
崇禎帝已經準備親自設壇祭奠洪承疇了,但事實是,洪承疇並未戰死。
清軍攻下松山後,洪承疇被清軍俘虜,起初絕食數日拒絕投降,對前來勸降的使者大罵不止。
皇太極派出吏部尚書范文程前去招降。范文程見了洪承疇,沒有說招降的事情,只是閒聊。談話間,樑上掉下來一塊灰塵,落在洪承疇衣服上,洪承疇反覆拂拭。善於察言觀色的范文程回來後,告訴皇太極:「洪承疇不會為明朝殉國的,他對自己的衣袍都這麼珍惜,何況自己的生命呢!」
等到皇太極親自接見洪承疇,也不跟他說勸降之事,只是噓寒問暖,當時遼東天氣寒冷,皇太極故意將自己身上的貂裘脫下,披在洪承疇身上。結果,洪承疇頭一天見到皇太極還立而不跪,第二天便向皇太極下跪稱臣。
松山陷落後,錦州城內的明將祖大壽見大勢已去,也獻出錦州降清。至此,明朝在關外的軍隊被消滅殆盡,只剩下吳三桂帶著3萬殘兵退守孤城寧遠,遼東防禦體系完全崩潰。
松山、錦州城破之時,皇太極興奮地對諸將說:「取北京就像砍大樹,要先從兩邊開始斫削,這樣大樹自己就會撲倒。我如今取了關外四城,明國精兵已盡,北京可得矣。」
說出這番豪言壯語的一年後,1643年,皇太極去世,葬於清昭陵——這是關外三陵中的最後一座陵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