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莊去世後,為何停靈37年不下葬?康熙:不是不想,實在是不敢

2025-05-15     花峰婉     反饋
4/4
此後,每年清明,昌瑞山下的五間大殿都會迎來康熙和他的百官。三十年來,風雨無阻,始終如一。

孝莊太后的棺槨就這樣一直停放在那裡,直到康熙死前也沒有給孝莊挪地方。一邊是皇室規矩,一邊是祖母心愿。康熙左右為難,不是不想安葬祖母,實在是不敢違背祖母遺願,只能先擱置一旁。孝莊太后去世幾十年後,康熙皇帝經過慈寧宮附近還是會觸景生情,放聲痛哭。

因為康熙不忍心將祖母草草下葬,不顧大臣們的反對,堅持為祖母打破了喪事不令逾年的祖制,這樣放置長達三十餘年,直到自己去世。

這麼一停,就是37年。終康熙一朝,未能解決孝莊太后的陵寢問題,一直到雍正即位以後才解決了這件事。

1722年,康熙病逝於暢春園,雍正繼承皇位。

康熙的梓宮是在雍正元年九月初一日葬入景陵的,安葬完康熙帝以後,當時的都察院御史陳允恭曾向雍正帝提出了一個棘手的問題:給孝莊太后建陵,將孝莊太后的梓宮儘快入土為安。

孝莊太后的棺槨已經在暫安奉殿停了三十七年,一直沒能解決。雍正剛即位,這個問題就擺在了他面前。

這位以嚴峻冷漠傳世的新君對先帝之舉完全不能理解,也不理解去世多年的太祖母。他認為,孝莊太后下葬這件事是不能再耽誤下去了,關於孝莊入土為安的問題,朝野早已熱議。他決定立即著手解決孝莊太后的陵寢問題。

問題的核心,依然是陵寢建在哪裡的問題。是建在關外皇太極的昭陵附近,還是建在清東陵順治的孝陵附近?

對於這個問題,思考幾天後,雍正帝已經成竹在胸。

雍正二年的二月初五,他將諸位王公大臣召進宮來,對他們專門講了為孝莊建陵的事情。雍正給各位臣子講了孝莊臨終之時要求將自己葬在孝陵附近,和子孫長期相伴的遺囑。

雍正帝認為孝莊太后在「暫安奉殿」多年以來,國運昌盛,康熙帝兒孫滿堂,四海昇平,百姓安居樂業,便認為是多蒙孝莊太后庇佑,也說明孝莊太后安放靈柩的地址是大清的福地,認為此地很吉利。

就這樣,雍正下令在「暫安奉殿」的基礎上起修陵園。因為大殿、東西配殿、宮門、圍牆都是現有的,不用再建,只是增加了寶城、方城、明樓、地宮及小碑樓,所以改建工程到當年年底就完工了。

如果重新選址,沒有五年時間是建不成的,那樣的話,得花好多錢。這樣的話,既解決了多年來懸而未決的葬地問題,又節省了大量經費,算得上兩全其美的事情。

雍正三年十一月十三日,雍正親自到陵園參加了告祭禮,十二月初十日,正式將孝莊太后的梓宮葬入地宮,定名為「昭西陵」。

孝莊停靈三十七年,終於入土為安了。而康熙帝三十多年未能解決的難題,到雍正這裡輕而易舉地解決了。

因為孝莊太后的丈夫皇太極在瀋陽的陵墓叫作「昭陵」,夫妻二人雖然沒有合葬一起,但是孝莊太后的昭西陵其實在名義上屬於遠在瀋陽的皇太極昭陵的體系。

同時又在昭西陵和孝陵之間修建了一座風水牆,將昭西陵和清東陵給隔開了,雖然和孝陵近在咫尺,卻獨成體系。還表明了昭西陵是和近千里之遙的皇太極昭陵同屬一個體系,是其子孫承認她身份地位的最好明證。

如此一來既遵從祖宗規矩,又遵從了孝莊太后的遺願,不使她和親手撫育輔政的子孫兩代君王遠離。

並且,按照清皇室拜祭皇陵的規定,無論皇帝,還是王公大臣謁陵,拜謁時應從高輩分的人拜起,昭西陵處於清東陵大門口風水牆之外,正好符合了這一要求。

昭西陵在清東陵最左,紅牆斑駁,古墓蒼蒼,從雍正到宣統,每次皇室祭拜都先到昭西陵,足見孝莊子孫對她的敬仰和尊崇,也足見雍正皇帝的明智。
奚芝厚 • 301K次觀看
舒黛葉 • 44K次觀看
奚芝厚 • 9K次觀看
舒黛葉 • 11K次觀看
福寶寶 • 52K次觀看
奚芝厚 • 5K次觀看
舒黛葉 • 20K次觀看
喬峰傳 • 6K次觀看
舒黛葉 • 5K次觀看
舒黛葉 • 9K次觀看
舒黛葉 • 38K次觀看
舒黛葉 • 15K次觀看
奚芝厚 • 3K次觀看
舒黛葉 • 8K次觀看
花峰婉 • 3K次觀看
呂純弘 • 19K次觀看
舒黛葉 • 9K次觀看
奚芝厚 • 3K次觀看
呂純弘 • 6K次觀看
舒黛葉 • 2K次觀看
舒黛葉 • 2K次觀看
舒黛葉 • 15K次觀看
舒黛葉 • 14K次觀看
舒黛葉 • 24K次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