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的真相與殘酷:老師不會主動告訴你這些典故的後續!
前言
在課本中總是能夠看到很多具有教育意義的典故,這些故事都是簡單易懂,並且也正是因為這些歷史故事讓我們總是不由自主的對故事中的主人公抱有好感。
但是不知大家有沒有思考過,為什麼老師從來都沒有說過這些典故的後續,那是因為這些典故的後續完全不是大家所想的那樣,接下來就說幾個大家耳熟能詳的典故,看看他們背後的故事。
一、孔融讓梨
首先要說的就是孔融讓梨了,讀過《三字經》的應該都知道這句話「融四歲,能讓梨」當年只有四歲的孔融就知道了謙讓,這可以說讓後世很多人都為之感慨。尤其是一些多孩家庭更是從小就教導孩子們這個典故要學習孔融。
在那之後千百年間孔融一直都是一個謙讓、兄友弟恭的模範代表。並且孔融的身份也是很讓人矚目的,他是孔子的後代,甚至能說孔融是年少成名,在他很小的時候大家就知道了孔融的才名,這也是為什麼之後曹操要將他收在麾下的原因。
在《世說新語》中還記載了孔融另一則故事,那是在他十歲的時候,和父親一起去到洛陽去拜訪李膺。但是李膺在當地名聲很大門庭若市,一般人根本就見不到他。於是孔融就計上心來直言自己是李膺的親戚。
但是當李膺見到這父子兩人的時候卻實在是想不起來這兩人是誰,於是就詢問孔融兩人是什麼關係,孔融不慌不忙的說道:「我們是世交,我是孔子的後代,我家先祖還拜了你家先祖為老師,這不是正是世代通好嗎?」
眾人聽聞後紛紛誇獎,不過在陳韙聽到後就直言「小時了了,大未必佳」這孔融雖說是年紀小,但也不是能忍受這樣氣的人很快就出言嘲諷陳韙:想君小時,必當了了。
在孔融十五歲的時候因為私自收留了逃犯,導致幼時吃了大梨的哥哥孔褒被殺。最後的結局卻是孔融因為爭著認錯留下了一個好名聲。
當然這也不是他做出的最驚世駭俗的事情,當年曹操為什麼將他殺了,得罪曹操是固然的,但是曹操給他定的罪名之一就是不忠不孝,因為他說過一句話。
簡單來說就是父母對子女是沒有恩情的,父親對孩子不過就是情慾,母親對孩子就像是大瓶子裡裝了東西,最後又給取出而已,在當時這種發言實屬大逆不道。
二、完璧歸趙
完璧歸趙也是一個大家所熟知的典故,還是在語文書課本上的故事,可以說但凡是學習到這一篇文章的人沒有一位是不為藺相如的聰慧所感嘆的。
故事的開始還要從楚人發現了一塊寶玉說起,按照當時人們的思想發現這樣一件寶物肯定是要獻給國家最尊貴的人。
這不很快這塊玉就被送到了楚王的手中,不過當時的楚王並不識貨,當時很快就遇到了識貨的,楚文王當即就斷定這是一個寶物,並且還給它取名為「和氏璧」,之後這塊玉就落到了趙王的手中。
秦昭襄王知道這件玉後,於是就提出用十五座城池來換,用十五座城池來換一個並沒有什麼實際意義的玉。怎麼看都是不現實的,所以趙王也不相信,並且他也擔心不僅沒有得到秦國給的城池就連這玉都被秦國拿去了。
於是他就讓藺相如帶著玉去了秦國,並且交代他見機行事,這不很快在大殿上就發生了那著名的一幕,首先就是藺相如說玉有瑕疵說要指給秦王看,將和氏璧拿到手中了。但到了手中後藺相如當即就換了一份說辭,直言看不見秦王的承諾。
即使是秦王將地圖拿來,但是藺相如還是不相信,又說了條件,當然秦王也答應了。就在秦王按照藺相如說的戒齋時,藺相如早就利用這段時間將和氏璧給送回國了。但秦王也沒有和藺相如計較反而是將他放回國了。
但是秦王這樣平白無故被人戲耍一番他真的能當什麼事情都沒有發生嗎?這不很快秦昭襄王就讓白起挂帥去攻打趙國了。當然後世的史學家們也有人認為藺相如這一番舉動,並沒有實際的意義,將秦王戲耍一番還不如最開始就拒絕秦王,讓秦王不失面子。
三、鑿壁偷光
在大家年幼的時候被勸導學習的時候應該都聽說過「鑿壁偷光」的故事,畢竟如此貧寒的匡衡都沒有放棄學習。這麼多年以來大家都是將他當成學習上的楷模,相信大家也都聽老師說過最後匡衡被漢元帝賞識坐上了那位極人臣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