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名醫大膽預測百年後的中國,魯迅怒斥「胡說八道」,如今全應驗
《——【·前言·】——》
晚清時期,有一位名醫,他大膽預測了百年後中國的未來,幾乎把整個國家的走向看得透透的。
但更不可思議的是,這些預測在當時被魯迅痛斥為「胡說八道」。而如今當我們回頭看時,竟發現他的預言一個個應驗了。
那時的中國究竟會變成什麼模樣?這位名醫是誰,他究竟預言了哪些未來的事情?
書生從醫路
陸士諤作為東吳名將陸遜的後人,他生在一個傳統的書香世家。可惜家道中落,年少時不得不四處謀生。
他為了餬口,什麼活計都干過,從吹拉彈唱到看相算命,樣樣都沾邊。後來學了醫,在上海開了家小診所。不過這位年輕的大夫不務正業,整天埋頭寫小說,診所沒幾天就關門大吉。
在那個風雨飄搖的年代,像陸士諤這樣的知識分子並不少見。他們大多出身優渥,卻遭遇時代的巨變而不得不另謀生路。
陸士諤最初也曾想過考取功名,但科舉制度的廢除讓他不得不另尋出路。在嘗試多種謀生手段後,他選擇了醫道。這個選擇既是無奈之舉,也是明智之選。
當時的上海,西醫剛剛興起,但傳統中醫仍占主導。陸士諤憑藉著過人的悟性,很快就掌握了基本醫術。
他不滿足於簡單的治病救人,還廣泛涉獵西醫知識,試圖將中西醫結合。這種求知精神,也為他後來的創作打下了堅實基礎。
即便是在最艱難的時候,他也沒有放棄讀書學習,這種持續不斷的積累,讓他能夠站在更高的角度思考問題。
預言未來的中國
1910年,陸士諤寫下了一部讓人驚嘆的小說《新中國》。
他筆下的未來上海,有橫跨黃浦江的大鐵橋,有地下穿梭的電車,有聳立的高樓大廈。
浦東不再是一片荒蕪,變成了繁華的都市。這些場景放在當時,不過是天馬行空的想像,可放在今天,簡直就是上海的真實寫照。
更神奇的是,他預言上海會舉辦萬國博覽會,這個預言在一百年後的2010年竟然真的實現了。
《新中國》的創作並非一蹴而就。作為一個常年遊走在上海街頭的醫者,陸士諤對這座城市有著獨特的認知。
他目睹了租界的繁華與國人的困頓,看到了西方先進科技與中國落後現實的巨大差距。
這種強烈的對比,激發了他對未來的思考。在小說中,他不僅描繪了城市的物質變遷,更著重刻畫了人們思想觀念的革新。
他筆下的未來中國,不僅有先進的科技,更有開放包容的社會氛圍。女性能夠接受高等教育,人們享有言論自由,這些在當時看來都是驚世駭俗的想法。而今天,這些設想大多已經變成現實。
從醫者到作家
生活的轉折往往來得猝不及防。1915年,陸士諤的妻子病重去世。
作為一名醫生,卻救不了自己最愛的人,這種痛苦讓他下定決心潛心研究醫術。他不僅成了名醫,還寫出了《醫學南針》這樣的醫學專著。
這段人生的至暗時刻,徹底改變了陸士諤的生活軌跡。失去摯愛的痛苦,讓他重新審視了醫者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