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陵兵馬俑。圖源:攝圖網
生前富有天下,死後一抔黃土
早在先秦時期,人們將君王的去世敬稱為「山陵崩」。東漢高誘注《戰國策》曰:「山陵,喻尊高也;崩,死也。」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橫掃六國,一統華夏,他兼采上古「皇」與「帝」兩個尊號,將最高統治者的稱號改為「皇帝」。此後兩千多年間,中國帝制時代出現了400多位皇帝,若加上追尊為帝者、僭越稱帝者或割據稱帝者等,則繁若星辰,不可勝數。
作為君主專制、皇權至上的象徵,皇帝自稱為「朕」,皇帝之言為「諭」,皇帝之命為「詔」,而皇帝的墓也有一個專屬的尊稱——帝陵。
秦漢:帝陵的肇始
秦朝(前221—前207),這個只存在了不到20年的大一統王朝,終結了自春秋戰國以來500多年的紛爭時代,實行中央集權制,廢分封,行郡縣,修馳道,修長城,統一了文字、貨幣、車軌和度量衡,為後世兩千多年的帝制時代拉開序幕,成為歷代王朝的「初始模板」。
嬴政統一天下後自稱為「始皇帝」,他的秦始皇陵也就成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座真正意義上的帝陵。
如今,我們來到位於驪山北麓的秦始皇陵前,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高大的封土。在兩千多年前,秦始皇陵仿照秦都咸陽的布局而建,分為內城、外城,如同一座氣勢雄偉的城池;分布在帝陵周圍的祭祀建築和外藏系統,體現了古人「事死如事生」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