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有一座城市,住著2萬多華人,中國網友:這裡很像中國某小城!

2023-07-04     任我行     反饋
2/5
知知港蕭氏聯宗會 到訪過知知港的坪地人,都對那些精緻的民居、獨特的情調讚嘆不已。由於馬來西亞曾經是英國等國家的殖民地,當地建築或多或少吸收了歐洲建築特點,知知港的建築又帶有明顯的中式建築特色,因而別有一番風味。民居大多為兩三層小樓,顏色以紅黃兩色為主,但在構造、屋頂、門窗、裝飾等方面頗具匠心,人們喜歡在家門口大量種植開花植物,加上當地氣候四季如夏,因而常年繁花滿街。許多民居的大門上都貼有福字,門廊下掛著寫有「春」「萬事如意」等吉祥語的紅燈籠。作為蕭氏聚居之地,一些民居的大門上鐫刻著「蘭陵」二字,因為蕭氏一族起源於蘭陵。 2鑄就「坪地一桿簫(蕭)」傳奇 「 在坪地繁衍發展200多年的蕭氏一族,面臨清末動盪的時局,不少人選擇淚別故土,踏上了海外謀生之路,其中便有一部分族人下南洋,來到了知知港。 」 知知港蕭氏與龍崗坪地蕭氏一脈相承,其祖先可追溯到3700多年前殷商時期黃河下游一帶的蘭陵蕭氏。在宋元時期大規模南遷過程中,有一支經江西吉安泰和、福建寧化石壁村、廣東梅州遷址惠陽。至明萬曆年間,蕭祖任(後人稱「耀先公」)三兄弟遷址龍崗坪地。

據記載,耀先公三兄弟以放鴨為生,家境貧寒。一日他們放鴨經過惠陽和龍崗之間一塊平坦開闊的荒地,只見這裡毗鄰丁山河,沼澤、池塘遍地,鴨群嬉戲其間流連不去,三兄弟決定在此安營紮寨。他們開荒田、建居所,憑著吃苦耐勞的精神,逐漸站穩腳跟。耀先公娶坪地石灰圍鄭氏之女,在此紮根繁衍,其兄弟分別遷往葵涌和龍崗西埔村,開枝散葉。 清乾隆中期,坪地蕭氏家族財力日盛,先後在坪地建起香元、山塘尾、坪西、澳頭、新屋場、花園、四方埔等村落。1824年,坪地吉坑村建成,至此,坪地蕭氏20個村落的規模基本形成,蕭氏成為龍崗一帶的望族,素有「坪地一桿簫(蕭)」的俗語。 然而,蕭氏的富庶輝煌抵不過時代的洪流。清末民不聊生,粵地許多百姓下南洋,坪地蕭氏也有不少後人淚別故土,踏上了海外謀生之路,其中便有部分蕭氏族人來到了馬來西亞知知港。 3蕭官姐成就「馬來西亞蕭家村」 「20歲的蕭官姐隨親人到馬來西亞彭亨州務農,隨後搬到日叻務縣知知港,先是種田,而後開採錫礦,還招來坪地宗親一同致富。」 1869年,蕭官姐出生於坪地四方埔村。20歲那年,他跟隨親人到馬來西亞彭亨州務農,隨後去往日叻務縣,得到縣長撥給他的一大片土地,種植香蕉、木薯及蔬菜。在異國他鄉,蕭官姐深感孤獨無援,積累了一筆財富後,他回到坪地招來蕭潭、蕭鳳等宗親,一同創業。1894年,他們在當地挖到了錫礦,從此家業漸豐,先後在馬來西亞芙蓉市開辦商鋪,在知知港辦錫礦公司,在香港經營鞋帽廠,分公司一度開到了上海。 蕭官姐致富後不忘故鄉,他回到家鄉坪地四方埔,興建了三德學校及一間敬老院,使鄉人子弟能上學讀書,讓無依無靠的老人得以安身。他還再三回到坪地,動員蕭氏族人到知知港謀生。對於前來知知港投奔的族人,他不僅給水腳費(船票錢),還給每戶500元開墾費,借給每戶五英畝地種橡膠,待他們有錢才歸還。 那時正值清末,民不聊生,得知去知知港有地耕、有屋住、有錢賺,不少年輕人選擇遠赴異國他鄉。沒過幾年,他們先後帶著積蓄回到坪地,娶妻後又帶著妻子、父母前往知知港定居。這樣一來一回,吸引不少親戚、鄉鄰前往知知港,數年後,知知港成為坪地人聚居之地。百餘年來,蕭氏族人在當地繁衍生息,時至今日,共有2萬餘華人生活在知知港,其中七八成是祖籍坪地的蕭氏後人,因此,知知港也被當地人稱為「馬來西亞的蕭家村」。 蕭官姐平生多有義舉,許多宗親受其救助,辛亥革命時他還屢屢捐款支持革命,曾公開表示反對袁世凱立憲,為革命傾家亦甘心,還曾獲廣東政府頒發的二等金質勳章。1929年,蕭官姐在馬來西亞逝世,享年60歲。 4知知港華僑捐建蘭陵學校

「1935年,知知港坪地籍華僑捐建的蘭陵學校落成,南洋風格的美麗校舍成為坪地一景。他們持續捐款支持蘭陵學校辦學,直到1942年學校被日寇燒毀。而後,該校經改建、改名、遷址重建,於2014年恢復了「蘭陵學校」校名,至今仍在培養坪地學子。」 1935年,在馬來西亞知知港剛站穩腳跟的坪地籍華僑決心為故鄉建一所新式學校,他們自發捐款,共捐得10多萬省幣(當時當地通用的貨幣),捎回家鄉,在丁山河畔購買了十幾畝土地,建起了一座新式學堂。 2016年,坪地蕭氏宗親聯誼會組織代表團遠赴知知港參加蕭氏聯宗會50周年慶典,在會上看到了見證歷史的蘭陵學校建校捐款芳名冊。蕭藹棠回憶道:「當時我們看到那本保留了近80年的捐款名冊,都很感動。當年他們做苦力一天才掙幾角錢,但捐款的數額都是5元、10元,真是節衣縮食為家鄉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