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有一座城市,住著2萬多華人,中國網友:這裡很像中國某小城!

2023-07-04     任我行     反饋
3/5
蘭陵學校舊照 由於華僑不斷從知知港捎回資金,學校聘良師、購教具,辦學質量在龍崗一帶名列前茅,與平岡中學、蘭著學校齊名。尤為難得的是,蘭陵學校招收子弟不分姓氏、村別。原來,坪地蕭氏一族繼承客家人「唯耕唯讀」的傳統,素來重視教育。19世紀末,香元村、澳頭村陸續建起三德學校、東興學校,再加上蕭官姐在四方埔村捐建的另一所三德學校,到20世紀初,有了3所學堂。但這些學校規模較小,一般只接納本村或本姓子弟。蘭陵學校堅持有教無類,周邊陳、鄧、余、駱、廖等家族都跟蕭氏子孫同室讀書,讓許多從前沒有機會接受教育的農家子弟受益頗多。 遺憾的是,正當學校辦得如火如荼的時候,日本侵略者侵占了坪地,燒殺搶掠無惡不作。1942年,日寇將蘭陵學校燒毀,學校被迫停辦。雖然辦學一度中斷,但當時的蘭陵學校已經為社會培養了大量人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當地許多村鎮幹部都是曾在蘭陵學校就讀的校友。 1964年,坪地中心大隊(現坪地中心社區)在原蘭陵學校殘留校舍的基礎上,修繕改造成新的學校,命名為中心小學。直到1987年,因經濟發展、教育需求增加,中心小學遷址新建,原先的校舍被租給外商辦廠。1997年,龍崗區政府又在坪地中心小學的基礎上辦起了坪地街道第一小學,並於2014年升級為九年一貫制學校,同時,為銘記歷史、不忘僑情,2014年,該校恢復「蘭陵學校」一名,讓愛國愛鄉的傳統在坪地學子間傳承。 5 坪地知知港兩地往來不斷

「清末,鄉愁是一張張船票,蕭氏族人遠赴海外謀生,盼的是衣錦還鄉。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鄉愁是一張張匯票,海外蕭氏宗親輾轉寄來錢物,給清貧的農家增添了許多笑聲。改革開放以來,鄉愁是一張張機票,兩地蕭氏後人往來不斷,宗親情誼綿延不斷。」 「小時候,每到過年,我在知知港的姑婆就會匯來10元錢。我們全家人都盼著這筆錢過年,買豬肉、買糖、輪流做新衣……」蕭藹棠回憶,在他很小的時候就知道,有位素未謀面的姑婆在一個叫知知港的地方,她是全家人都感念的人。改革開放後,這位姑婆兩次回到坪地探親。「她從沒有忘記親人,在我們困難的時候寄錢幫扶,後來又不辭辛苦回到家鄉,她對故土和族人的深情讓我很感動。」蕭藹棠說。 1995年,知知港150多人組成懇親團回到坪地祭祖,這一壯舉更是讓坪地人感動不已,坪地鎮政府熱情地接待了他們,從此兩地往來不斷。每逢坪地蕭氏舉辦大型祭祖活動,均有族親不辭辛苦從馬來西亞遠道而來,凡有修繕宗祠祖墓的大事,也總能看到知知港同胞慷慨解囊。1998年重陽節的祭祖活動中,有一支108名馬來西亞華人組成的「蕭族祭祖團」,蔚為可觀。鑼鼓齊鳴、彩旗招展、瑞獅起舞、祖孫齊拜,故鄉日益富強、生活蒸蒸日上、闔族不忘祖先、鄰里精誠團結的局面,讓參與回鄉祭祖活動的馬來西亞華人深感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