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雲十分猶豫。
他在公孫瓚手下多年,一直對主公忠心耿耿。
況且,當時公孫瓚勢力正盛,前景看好。
若在此時棄主,未免有些薄情寡義。
思來想去,趙雲還是決定留下。
他感謝劉備的好意,但表示自己已然許下承諾,不能半途而廢。
劉備見狀,也不再多言。
他明白趙雲重情重義,不願食言。
只是臨別依依,言道他日若有機會,定要再聚首暢飲。
天翻地覆 時過境遷
世事無常,風雲突變。
才過了幾年,昔日的好兄弟便已物是人非。
原來,公孫瓚與袁紹爭雄多時,如今終於分出了勝負。
袁紹揮軍南下,大破公孫瓚,奪取了他的大部分地盤。
公孫瓚一蹶不振,風光不再。
趙雲見狀,心生惶恐。
他思忖留在公孫瓚身邊已無前途可言,便打算告辭。
偏生這時,趙雲的家中又出了變故。
他不得不離開公孫瓚,急匆匆趕回老家。
待到處理完私事再出來時,公孫瓚已是敗亡,袁紹的勢力席捲河北。
無奈之下,趙雲只好背井離鄉,漂泊四方。
日子就這麼一天天過去,趙雲也逐漸被世人淡忘。
直到有一天,他在逃難途中,偶遇故人。
來者不是別人,正是當年的老友劉備。
如今的劉備已初具規模,正廣攬人才,擴充實力。
兩人一見如故,回憶往昔,傾訴衷腸,頗有相見恨晚之感。
劉備盛情相邀,希望趙雲能投奔自己,攜手共進。
趙雲欣然應允。
他知道劉備仁厚寬和,必是良主。
若跟隨他,定能一展宏圖,建立不世功勳。
就這樣,趙雲從此追隨劉備,征戰四方,出生入死,再不分離。
力戰曹軍 奮勇救主
建安十三年,曹操揮軍南下,直取荊州。
劉表病逝,其子劉琮不堪大任,竟然投降曹操。
劉備聞訊大驚,連夜召集文武商議對策。
眾將領一合計,眼下只有兩條路:一是降服,二是逃亡。
投降曹操,雖可保一時安穩,但今後就要受制於人。
若選擇逃亡,雖可脫離魔掌,但一路兇險,前途未卜。
劉備一狠心,咬牙道:"寧可戰死沙場,也不能委曲求全!我劉備豈能為苟且偷生,而屈身人下?"眾將聽了,無不動容。
趙雲首先跪下請命,願率兵斷後,誓與劉備共進退。
就這樣,劉備帶著眾將士和百姓老弱,浩浩蕩蕩投奔江夏。
一路上,曹操派重兵追擊,窮追不捨。
這天,劉備的車駕才行到當陽長坂,後面的曹兵就殺了上來。
亂軍中,劉備的妻兒和甘夫人都不見了蹤影。
危急時刻,趙雲縱馬衝出,一聲大喝:"主公莫慌,我去將夫人母子救回!"言罷,揮劍沖入敵陣,單槍匹馬,與千軍萬馬殊死搏鬥。
曹操看到趙雲驍勇,十分欣賞,當即傳令,不可傷他性命。
片刻後,但見塵頭滾滾,馬蹄聲震天。
趙雲浴血而出,身後跟著平安無恙的甘夫人和阿斗。
此情此景,劉備感動得熱淚盈眶。
然而,隨著時間流逝,他的心中竟不知為何隱隱有了疑慮。
曹操分明下令不殺趙雲,難道其中另有隱情?趙雲深入敵營,如入無人之境,會不會與曹操早有勾結?一個將領如此受敵人青睞,未免有些反常。
想到這裡,劉備如鯁在喉,再看趙雲,總覺得有些不對勁。
將帥理念 貌合神離
公元212年,劉備耗時三年,終於拿下了益州。
大軍開進成都,百姓夾道歡呼,一片歌舞昇平的景象。
然而,好景不長。
成王敗寇,一旦成了新主,麻煩和矛盾便接踵而至。
益州雖然得來不易,可城中房屋田產多屬降將所有。
若盡數沒收,軍心難安。
若全部歸還,國庫空虛。
左右為難之際,眾將領紛紛請命,要求將這些房地分封賞賜,以犒賞立下汗馬功勞的諸位將領。
眾口一詞,劉備也頗為心動。
誰知,正當此時,趙雲再次唱起了反調。
他上書陳詞,極力勸阻劉備,言道益州雖已得手,但百姓初經戰亂,民不聊生。
不如把房屋田地暫時收歸國有,等到來年秋收,再發還給百姓,讓他們重新過上安居樂業的生活。
此言一出,滿堂譁然。
眾將領紛紛搖頭,認為趙雲簡直痴人說夢。
打了半天仗,好不容易分得一杯羹,怎麼能說吐就吐?再說,益州好不容易拿下,不趁早鞏固根基,反而去討好百姓,未免有些不知輕重。
劉備聞言大怒,當即喝斥趙雲不通權變,不顧大局。
趙雲慘遭訾議,臉色慘白,一句話也說不出。
自此以後,他與劉備貌合神離,再無昔日親密無間。
就連每次議事,兩人也是針鋒相對,爭執不下。
劉備對趙雲的言行,越來越不耐煩。
忠言逆耳 釜底抽薪
第二年,又有一事,徹底讓趙雲失去了劉備的歡心。
年初,劉備的結義兄弟關羽,在樊城被吳軍偷襲,不幸遇害。
消息傳來,劉備悲憤交加,恨不得立刻興兵伐吳,為關羽報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