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帝陵分布圖。圖源:紀錄片截圖
西漢帝陵大都坐西朝東,封土呈覆斗方上式,帝陵四周築有夯土垣牆,門外立雙闕。帝陵之中,墓主口含玉石,身著金縷玉衣,置於梓宮之中,槨室四周堆壘層層去皮後的柏木,因木色淡黃,謂之「黃腸題湊」。帝陵之外,從漢高祖到漢元帝時,每個陵墓專門建有相應的陵邑,遷來各地豪族大姓、有功之臣定居,豪門林立的「五陵原」盛極一時。
西漢末年,外戚王莽篡奪政權,推行改制,引發了新一輪動亂,綠林、赤眉軍揭竿而起。後來,漢光武帝劉秀建立了東漢王朝,實現了漢室的中興。
東漢(25—220)定都洛陽。東漢諸帝中,有兩個少帝沒有建陵——北鄉侯劉懿突發重病早夭、劉辯被董卓廢黜,還有幾度流離的東漢末代皇帝漢獻帝,其禪陵在今河南修武縣,除此之外,其餘十一帝的陵墓皆在洛陽附近。
按照史書記載,兩漢的帝陵曾遭到嚴重的盜掘。
新莽之亂時,赤眉軍「燒長安宮室市裡……宗廟園陵皆發掘,唯霸陵、杜陵完」。據說,這些士兵大掠之後,西漢帝陵中的陪葬品還有一半沒搬走,一直到西晉時,陵中仍有大量珠玉。
東漢末年,權臣董卓挾持漢獻帝遷都長安,「焚燒洛陽宮室,悉發掘陵墓,取寶物」。這一時期,盜墓之風猖獗,就連曹操也為了彌補軍餉不足,設立發丘中郎將、摸金校尉等職位,專門挖掘陵墓。
歷史上的多次盜掘,造成了考古學界常說的「漢墓十室九空」。後世讀到唐代李白的名句「音塵絕,西風殘照,漢家陵闕」,難免感慨漢代帝陵的命運多舛。
魏晉南北朝:激盪三百年
東漢末年,隨著漢室衰微,地方州牧和豪強地主開啟了群雄割據的時代,經歷多年角逐後,形成了曹魏、蜀漢、孫吳三個政權,史稱「三國」。公元280年,西晉滅吳,天下重歸一統。
但西晉帶來的統一轉瞬即逝,在八王之亂、五胡亂華之後,晉朝皇室司馬氏南遷,與世家大族聯合,於317年建立東晉,而北方則進入五胡十六國的亂世。
三國兩晉時期的統治者目睹了亂世對帝陵的破壞,因此,這一時期的帝陵,主要實行「薄葬」。
三國時期(220—280)的帝陵,主要有魏武帝曹操高陵、漢昭烈帝劉備惠陵、吳大帝孫權蔣陵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