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昭烈帝劉備惠陵神道。圖源:攝圖網
曹操在世時為自己安排後事,提出他的墓要「因高為基,不封不樹」。曹操去世後,其子曹丕遵照其遺囑,將曹操葬於高陵,後追尊曹操為太祖武皇帝。關於高陵的所在地,千百年來眾說紛紜,甚至有「七十二疑冢」之說,直到2009年,考古工作者在河南安陽發現魏武帝高陵,這一歷史疑案才宣布告破。
史載,曹操高陵曾依照漢制,「立陵上祭殿」,但魏文帝曹丕為了防止陵墓被盜,還是以「古不墓祭」的理由毀掉了高陵的祭殿,這也使高陵在後世難覓蹤跡。作為曹魏的第一位皇帝,曹丕在首陽山東為自己挑選了一塊「丘墟不食之地」作為陵墓,下葬時同樣不樹不墳。
曹丕的兒子魏明帝曹叡死後葬於今洛陽市汝陽縣的高平陵,這裡後來成為一個重大政治事件的發生地。曹操的老部下、晉朝奠基者司馬懿晚年時,通過高平陵之變,奪取了曹魏的大權。
老謀深算的司馬懿(後追尊為晉宣帝)也許知道,自己註定在歷史上名聲不佳,為了避免墓地多年後被搗毀,他曾立下遺言:「於首陽山為土藏,不墳不樹;作顧命三篇,斂以時服,不設明器,後終者不得合葬。」司馬懿的意思是,他死後,喪事一切從簡,墳墓既不要封土堆,也不要珍貴的陪葬品,更不要後人跟自己合葬。
兩晉皇帝秉承著司馬懿「不封不樹」的囑託,帝陵大多只記載陵號,不起墳堆,也不詳細記錄陵址,形制規模不大。目前已知,西晉帝陵都在洛陽北邙山一帶,東晉帝陵則分布在建康(今江蘇南京)周邊,考古工作者只能根據多年來的勘察和出土文物,尋覓兩晉帝陵的痕跡。
魏晉之後,歷史進入南北朝時期(420-589),這依然是一個分裂割據的時代。
在南方,次等士族出身的劉裕打破門閥政治的壟斷,強迫東晉末代皇帝晉恭帝禪位,建立南朝宋(劉宋)。此後,南朝歷經劉宋、南齊、南梁、南陳四個政權的統治。